发布时间: 2024-04-04 12:32:28 | 作者: 新闻中心
在2013年,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向互联网袭来,颠覆、革命、互联网思维搅动传统理念,纵观向互联网汹涌袭来的那些浪潮:移动潮、并购潮、智能硬件潮、金融潮、上市潮以及互联网思潮,揭示了在微信的胁迫和移动端的机遇下,互联网行业依然处在焦躁、炒作、跟风阶段。
2014,互联网浪潮还将继续,将会有更多的领域被颠覆。而种种迹象说明,移动支付将会随着移动网络的到来迎来一次大爆发,也将不断挑动着大佬们的神经。数据研究公司IDC的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的金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强大的数据意味着,今后几年全球移动支付业务将呈现持续走强趋势,而在其背后,是各方快马加鞭在该领域的跑马圈地。恰恰因为大佬们的强势介入,市场呈现混战割据,每家一个支付标准,一个支付技术,商家甚至被逼签订排他合作协议,使用户在这家店用支付宝,到对面却只能微支付或者是手机钱包了。
移动支付慢慢的变成了移动网络时代最具代表性和最具革命性的应用,正是它的出现,才使得一直在苦苦寻找盈利模式的移动网络看到曙光,才使得移动互联网真正有了撬动产业的支点。如果说,Web 2.0改变了企业的经营销售的方式,电子商务改变了商业模式,那移动支付则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综上所述,现在,移动支付在整个移动互联网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看看互联网系、银行系、电信运营商系慢慢的开始针对移动支付市场展开的激烈交锋。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电子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以此来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更好的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
移动支付的模式很多,早已突破了传统以SMS、网页访问或RFID等所限定的框架,主导方和参与方主要有卡组织、银行、运营商、终端厂商、网络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技术公司、商家等。甚至有人断言,移动支付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是交易的发起者,任何人也都可以是交易的接受者,交易互动将前所未有的便利、迅速。
远程支付是指:通过发送支付指令(如网银、电话银行、手机支付等)或借助支付工具(如通过邮寄、汇款)进行的支付方式。
远程支付最重要的包含两种子模式:一是客户端模式,二是内嵌插件支付模式。其中客户端模式是指在手机终端上加载远程支付客户端,然后借助客户端对相应账号(银行卡账号或其他支付账号)的读写来完成交易。根据账号输入形式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无卡模式和有卡端模式。内嵌插件模式是指支付插件内嵌于移动电商网页或其他移动客户端中,用户在用手机进行移动购物或进行收费游戏娱乐时,采用该客户端自带的支付应用来完成付费。
近场支付是指消费的人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即时通过手机向商家进行支付,支付的处理在现场进行,并且在线下进行,不需要用移动网络,而是使用电子设备射频(NFC)、红外、蓝牙等通道,实现与自动售货机以及POS机的本地通讯。简单来说,近场支付就是用手机刷卡的方式坐车、买东西等,很便利。
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不仅是支付距离,也决定了交互方式。传统意义上来说,近场支付更多依赖设备和终端技术,如射频、红外、蓝牙、POS机终端;而远程支付更多依赖网络和交互平台,是运营商平台,还是支付公司平台,抑或第三方互联网平台。
近场支付有多种技术模式,按无线通信频段的不同,可分为基于13.56MHz的模式,如NFC模式、FeLiCa模式、RFID-SIM模式等,以及非基于13.56MHz的模式,如2.45GHz模式、条形码或二维码模式等。2.45GHz频段下产品仍处于试验及小规模试点阶段,基于13.56MHz频段下的技术模式为主要应用方式。
通俗一点举例子来说的话,在我国上演的支付之争可大致分为这三类:基于实体卡的刷卡型支付(POS机、拉卡拉)、基于远程ID的线上支付(微信支付、支付宝钱包、百度钱包)以及NFC近场支付。中国主要是围绕前两种形态之间,以及远程ID支付的“内战”.在过去的最近一段时间,线上支付占上风,但是随着运营商、银联和手机生产厂商等巨头的不甘落幕,他们领衔的近场支付也被迫发力了起来。
在本月中旬,国外社交巨头Facebook宣布进军移动支付领域,计划为用户更好的提供转账和电子货币等服务,全球共有12.3亿用户的Facebook此举引发了广发关注和激烈的讨论,无疑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移动支付的价值。
而上文我们也提到,在国内,此前一直都是线上支付占居上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钱包的决战让移动支付热闹起来。它们通过与线下实体商家合作、利用打车App和春节红包等手段吸引客户绑卡和支付、利用互联网打理财产的产品提升黏性、提高使用率,快速推动了移动支付的发展。谁能把这群白领的移动支付习惯掌握住,那后面电影票、团购、餐饮等一系列场景应用都能自然而然地延续下去,以移动支付为基础的移动金融就会包含无限可能。
支付宝钱包:行业大佬,居中的资金管理者。由于淘宝上是担保交易,你要先把钱付给支付宝,确认收货之后再命令支付宝把钱付给卖家。因此,支付宝的基因天生就是居中的资金管理者,它的目标始终是把用户的资金留在自己的账户内。
微信支付:不留恋存量资金,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快捷支付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支付流程,并且把“财付通”这个第三方支付平台也简化掉,让支付回到你用银行卡直接付款这个最短流程上去。(微信支付的页面上只有银行卡标志,不存在余额的概念,更不存在微信之外的某种支付账号,也不会劝你用账户余额购买打理财产的产品。这样将移动支付以外的东西统统砍掉,其实是恢复了支付的本来面目。)
[page]近场支付(如NFC):蓄势待发。NFC是智能手机、信用卡和类似设备通过相互靠近而进行通信的技术。
在国外近场支付可能体现得更淋淋尽致一些:三岁的Google Wallet也在移动端发力;同时,苹果已经多次暗示也想在该市场分一杯羹,去年iPhone 5S搭载的Touch ID指纹传感器技术已为其进军移动支付领域铺平了道路。今年1月份,苹果CEO库克曾毫不掩饰的表示,苹果对移动支付市场非常“着迷”.除了苹果之外,该领域还有很多潜在实力派竞争对手,比如说PayPal和亚马逊。而且AT&T、Verizon和T-Mobile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已经成立了一家名为Isis联合公司,它们瞄准的也正是移动支付市场。当然了,一些初创企业也不容忽视,比如说Square,该公司的移动支付方案可以让用户通过iPhone、iPad或者其他安卓移动终端完成移动支付行为。
综合来看,O2O支付和移动电商场景的建立,移动游戏、数字内容消费和移动理财的流行,给移动支付带来了空前的机遇。这也是移动网络商业化的主要方向,巨头们也都希望有自己的支付工具实现所谓的闭环,而最终鹿死谁手还是未知。
支付争夺最激烈的时候,巨头贴钱打仗,彼此封杀--微信支付便只支持微信商家,支付宝钱包干脆封杀了微信,不相往来。他们的激烈竞争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仍将继续,形态也会多样化。这些都是线上支付内部的争斗,格局暂且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但是近场支付对线上支付的冲击却不容小觑:
日前,有央行官员称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趋势应以商业银行、通信运营商、银联的NFC技术为主导;其中,银联更是由于在PC端的出局,绝不会在移动端再跌一次跟头;
目前,三大运营商、手机生产厂商和金融机构的NFC布局正在加速;
另外,三星、苹果、小米等手机生产商均把NFC作为新款手机的标配,包括iPhone 5S配备的指纹识别;
最后,支付和手机相结合,那样在公交、的士、地铁、甚至高铁等可直接通过感应,在不用解锁手机的情况下,消费者通过指纹或是面部识别就立马可以支付,这这些便捷之处是线上支付(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百度钱包等)无法达到的。
这些都为近场支付(如NFC)加快构建产业链条留出了时间。相信随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推广,再加上移动电子设备的应用场景范围逐渐扩大,像类似NFC这种技术被应用到移动支付领域中的趋势已经很明显。 那么这对线上支付将造成革命性的冲击,势必改变目前的移动支付格局。
移动支付领域存在的问题有很多,诸如安全性、商业模式等,不是一两方的推动就能处理问题的,我们期待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移动支付更完善和成熟。就拿安全性来着,它始终是移动支付发展道路上必须面对的一个坎。可以说安全问题是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的关键,如何让我们消费者放心便捷地使用移动支付,这相当考验各个企业的技术水平。其实,巨头们不得不面对的难点和痛点还有很多,下面笔者简单地抛出一些:
远程支付仍将会火热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官方机构怎么样做政策和标准的引导?
笔者认为,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之间势必会有一场大战,两者是共存还是闹到你死我活的境地?又将如何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不受伤害?考量着巨头们的公共道德。
移动支付有:二维码、声波、手机定位(GPS、Wi-Fi、基站)、RFID电子现金、生物特征(指纹、声纹、虹膜、人脸)等等模式,客户的消费习惯更加钟意哪一种模式呢?
硬件、芯片、制卡及设备制造等整个产业链需要要打通和盘活,谁来担此大任?
整个移动支付产业链,涉及包括运营商、银行、软件平台商、硬件提供商等诸多环节,利益又将如何分配?
如何建一个可信服务平台,以及由谁来建?标准和规则在哪里?
产业的诸多模式还在萌芽阶段,包括整个的商业模式、技术模式、安全模式以及监督管理模式等。
相关企业或机构的创新能力。不管是哪个领域,创新都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点。移动支付作为新兴事物更是如此。
移动支付生态环境的建立,是不可能只靠任何一两家企业独立地把它完成,所以一定要通过合作的方式,才有机会把整个产业做起来,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支付业务的竞争主战场往往不在支付本身,而是支付所处的完整的商业场景是否成功有效益,例如产业定位与客户受众是否合适、商业模型与收益模式是否可持续、软硬件及监管条件是否成熟等。所以,现在移动支付之战已经不仅是工具了,考验的是网络企业的生态能力。巨头做支付最终都是希望形成一个金融生态,而不是单纯的工具。微信通过“我的银行卡”整合进团购、生活服务、电商和理财等服务;支付宝钱包则加载了公众账号、线下商家服务、还有余额宝。百度钱包或将百度轻应用、百度地图、百度团购等业务整合进去(地图、搜索、轻应用都是平台,大家会互相调用,交叉整合)。同样,运营商、银联和手机生产厂商等主导的近场支付也是想通过硬件+运营等一举拿下这个市场。
在今年的市场中,各方全方面进入移动支付前沿阵地,现在仍然在跑马圈地,培养消费者移动支付消费文化习惯的阶段。可鹿死谁手有待观察,还要看市场的发展状况。而我们期待移动支付工具的功能更完善、场景更丰富、支付更安全和便捷等,这样最终受惠的将是我们这些普通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