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开平古镇、稻地古镇、运河唐人街三个传统特色风貌街区;以建国路、小山、荷花坑、新华道唐百等城市生活文脉为线索复兴传统街区风貌,完成 2-3 条文旅特色商业街。
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 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完成智慧城市基础操作平台建设,实现各项功能的智慧协同,全方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塑造智慧唐山。
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过程检测、 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和系统治理,城市公共卫生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十四五”期末城市内涝点清零,城市更新单元力争打造成集中连片水弹性城市建设区域。
对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国家文件中、省文件中、市文件中老旧小区改造要求,按照需求等级明确老旧居住区优化改造类整改要素。构建四类主体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以稳定的机制推动多元主体持续参与老旧居住区优化改造。其中,小区院落内以自主改造为主,小区院落外以合作更新为主;更新资金由政府部门、社区居民和市 场企业等市场主体合理共担。
形成更完善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长效工作机制和制度政策体系;到“十四五”期末,力争基本完成城市中心区 2000年年底前建成需改造全部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摸清既有老旧小区底数,建立项目储备库。切实评估财政承担接受的能力,科学编制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规划和年度改造计划。建立激励机制,优先对居民改造意愿强、参与积极性高的小区实施改造
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优化改善民众居住环境。以增加公共空间与配套设施、提升空间品质、改善居住环境作为核心,改造提升过程中确保不大规模、强制性搬迁居民,不改变社会结构,不割断人、地和文化的关系。尊重居民安置意愿,鼓励以就地、就近安置为主,改善居住条件,保持邻里关系和社会结构,城市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居民就地、就近安置率不宜低于50%。
加大居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供给,实现更新利益的普惠共存,如卫生服务站等公共卫生设施、幼儿园等教育设施,以及社区养老、文化、体育、托育、助餐、家政保洁、便民市场、便利店、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等社区专项服务设施。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实现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疗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健全养老服务的品质评估管理体系。在老龄化突出的社区,建设社区老年食堂,引入托老机构,最大限度满足老人生活需求。畅通养老服务业社会资本进入渠道,培育发展老年健康服务、老年旅游、老年体育健身、老年文化娱乐等夕阳红产业。
加大文化设施投入,提升文化设施覆盖率。结合老旧小区及公园绿地、商圈等市民生活圈内关键节点,合理规划一批高品质的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设施、管理并重,让“小而美”公共文化设施遍地开花。支持鼓励街道咖啡馆、书吧、社区便利店等承担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优化广场、公园、食街等城市空间,策划推广“广场演艺”“公园市集”“公交站阅读”“街道墙绘”等公共文化项目,通过文化运营提升硬件设施的使用价值。
结合公园绿地、老旧小区、商圈等规划和建设体育运动活动场地。完善社区体育设施,结合公园绿地、老旧小区、商圈等规 划和建设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运动活动场地,提升城市 (尤其路北、开平)体育设施覆盖率。针对居民诉求,复合利用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建筑屋顶、河边带状路径等各类存量资源新建或改造建设社区活动场地设施。包括增设健身设施类、新增社区运动场地类、新增社区公园类、新增社区活动广场类,打造“15分钟健身圈”。
建设中心城区到丰润、曹妃甸、古冶等片区的联系通道。谋划建设双快系统。布局轨道交通+快速路/快速通道的双快模 式。修建林荫路服务中心城区与丰润间客流,修建北部快速通 道服务中心城区与古冶间联系,兼顾货运与过境交通。利用现状铁路富余运力开行市郊列车,联系中心城区与古冶、丰润、 曹妃甸。
推动老旧小区停车设施建设。选择 1-2 个市住建局直管小区作为试点,探索建设路径。深挖停车资源,利用公园绿地、 学校操场、新建建筑等地下空间,建设公共停车设施,缓解医院、商业、学校及居住区停车难问题。加强停车需求管理,提 高中心城区停车位使用效率,鼓励停车设施错峰共享。
持续推进打通断头路等市政设施建设工程,逐渐完备城市路网结构,打通中心城区道路微循环。主城区建成区挖掘道路潜力,打通市政道路断头路,打通居住区内微循环,开放二级支路,针灸式道路改善,有效提升城市路网连通性。